◆中国环境报 记者聂廷勇
长江三峡坝前水位日前成功蓄水至175米。记者从重庆市环保局获悉,2010年试验性蓄水期间,三峡重庆库区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三江(长江、嘉陵江、乌江)、库区一级支流回水区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与蓄水前均无明显变化。
加大保护力度,库区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重庆市加大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力度,三峡工程蓄水以来,库区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长江、嘉陵江和乌江重庆段水质满足Ⅱ类断面比例逐年上升。“三江”重庆段各监测断面水质全部满足Ⅲ类水质标准,满足Ⅱ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比例由2002年的70%上升到2009年的90%,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2010年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期间,按照国家和重庆市委、市政府要求,重庆市环保局组织市环境监测中心及巫山县、奉节县等地的环境监测站,先后5次对“三江”干流重庆段19个断面、库区36条一级支流的36个回水区上游和44个回水区中段断面,以及库区15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水质加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三江”水质5次监测中,“三江”19个断面水质均满足Ⅱ类;与蓄水前(1~8月)相比,“三江”水质满足Ⅱ类的断面比例持平。库区一级支流回水区上游36个断面5次监测平均水质满足Ⅲ类的断面比例为88.9%,比蓄水前上升2.8个百分点。库区15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5次监测平均水质均为Ⅱ类,满足饮用水水源地水域功能要求,与蓄水前相同。
建设环境基础设施,防治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
为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重庆市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的支持下,重庆市加快建设生活污染治理项目。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94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和48座垃圾处理场,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9%和89%,其中库区已分别达到84%和94%。
不断加大库区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制定了《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防止重大环境风险项目进入库区,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坚持集中控制工业污染、集中防范工业项目环境风险。完成了淹没工矿企业搬迁调整任务和主城区66家企业的环保搬迁。开展造纸、电镀、电解锰、碳酸锶等行业的专项整治,强化了化工行业环境安全检查。
深入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近年来,三峡库区累计投入4.76亿元,发展农村户用沼气53.14万户,占库区总农户的15.5%,建成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550处,形成了能源生态型和能源环保型等多种养殖场污染治理模式。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库区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区县建设扩大到15个。
清捞漂浮物,保护饮用水源
重庆市切实加强对库区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近年来,重庆市每年都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列为市委、市政府“民心工程”,予以重点推进。清理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的所有工业污染源、市政排污口和餐饮娱乐船,完成了全市500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工作。禁止在三峡库区水体水域进行网箱、网栏养殖,开展了三峡库区水产养殖专项执法行动。
认真做好库底固体废物清理和漂浮物清捞。完成三峡库区二、三、四期库底固体废物的清理,清理处置生活垃圾306万吨,清理处置一般工业固废260万吨,清理危险废物1.9万吨,清理处置废放射源18枚。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重庆市财政累计安排清漂经费1.46亿元,配备31艘机械化清漂船和27辆垃圾压缩式运输车,清理漂浮垃圾58万余吨。尤其是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期间,全市组织了“万人清漂大突击活动”,两个月清理漂浮物10万余吨,缓解了三峡坝前清漂压力,确保了库区蓄水安全和水域清洁。
扎实开展库区船舶污染治理。新建造船舶全部安装了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老船舶分期分批实施治理。在主城、万州、巫山等主要客运港区设置了固体垃圾接收船舶,库区30马力以上的运输船舶按要求配备了油水分离设备和污油水储存装置,约600艘船舶安装了一体化生化处理装置。
建立长效机制,出台三峡库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
重庆市加强生态保护。实施退耕还林、岸周绿化带建设,启动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保护,全市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推进实施消落带生态环境保护。重庆市开展了消落带环境问题研究,启动了开县水位调节坝工程、奉节朱衣河胡家坝消落带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一批消落带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示范工程,实施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恢复与综合整治技术与示范”和“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控制试验示范”等科技支撑项目,开展消落区耐淹植物栽培试验。
近年来,重庆市积极探索健全完善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制定了《重庆市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条例》,修订完善了《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市政府出台了三峡库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加强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实施了《重庆市工业企业环境准入规定》,对新污染加强预防,强化老污染的控制,环境风险防范有相应的规定,并有专门的队伍执行和落实。
编辑:周子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