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经是水俣市久木野小学校大川分校区,现在是全村生活博物馆里,吉景惠璃子告诉我们,这个叫中小场的小村庄现在孩子只有两个,三十岁以下的一个,像她一样四十多岁的两个,其于都是五十岁以上的,75岁以上的有35个之多。
建立文化、生态区,从地缘上讲,就是要关注乡下,让这种关注有特色地走到每一个角落,宫北教授说这些时,对小山村充满了感情。这大概也是地缘学的特色,地与人的神交,这是我一直以来对地缘学的理解。
吉景在我们一走进农村生活博物馆后就告诉我们:过去当地人会说我们这种地方啥都没有。可有了博物馆后,我们发现有日本特色的还不少呢!当地的厨师、做泡菜的高手都是难得的工匠。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不就是由些组成的吗?
吉景说,现在博物馆里像她这样叫学艺员的有三个,工匠是13位。自从留在村子里的人在农村生活博物馆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后,自信心大大地提高了。学艺员和工匠们都有政府发的正式的证书,自信心让他们在有人前来参加观时,会以夸张的介绍让人们对他们生活的地方,对他们的文化和他们慢生活的方式与健康的相互关系有所了解。

这是我们推出的食谱

镜框里是学艺员和工匠们的证书
“我们非常简单的印了2000本有当地特色的食谱,500块一本。报纸上介绍的当天,就来了500份订单,一下子让我们手忙脚乱了。这让我们看到招回年轻人的希望。我们这一地区现在有四个这样的博物馆,它给了我们信心”。信心这两个字,在吉景的介绍中是一再地被提及的。
现在,来这里参观农民生活博物馆的人要付导游费1000日元,(相当于80人民币)在这里吃饭,尝尝厨师这一工匠的手艺,一顿要付1500日元。进入11月以来,30人一团的旅游团都来了不少。
这一收入,让全村生活博物馆存折里的钱在增加着。我问吉景你们打算用这些钱做什么,会分了吗?她说要干的事很多的,厨房旧了要维修,还想办个加工厂。现在来的人多了,我们在骄傲的同时,也觉得有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现在35个75岁的老人中,有五个工匠,白野猪名人、编织名人、竹艺名人,我们怀抱的希望是我们越办越红火,让年轻人回到家乡来,他们是我们的未来。

村里的垃圾箱

在日本,学校就是灾害临时避难所

环境协定
听吉景说时,我们一行人就迫不及待地希望尽快享受她这个学艺员的导游,到这个小乡村生活博物馆的实景里去走一走,看一看。
一进村,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村子里的垃圾站、学校灾害临时避难所,环境协定。没有看到的,甚至是一丁点也没有的随处乱扔的垃圾。
吉景边走,边讲,还边给听她讲的人出着试题。她的第一个问题就和水有关,她问我们,村里的小溪在下面,田地在上面,我们的田完全靠大自然的浇灌。你们说水是怎么流到地里的。我的回答是上面有个蓄水池。我已经有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光靠大自然吗,人是要做点什么的。

村里有激流的小溪

孕育小溪的森林

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
村里还有那么急的小溪,以至于吉景问我们你们敢去吗?到了水边我们找到了答案,小溪是从山上流下来的,只要把它们“限制”一下,它们就可以流到了需要浇灌的田里。

水车通过这样的小渠让水流到了田里

六块石头为一个小“单位”建起的墙

爬上紫色的石墙

墙上开花

这堵墙是做什么的?

这口大缸是做什么的?
吉景接下来的两个问题:一是这厚厚的一堵墙是做什么的?我说在山西有这样的墙是防火的。吉景说靠近了。同行的墨竹说是防水的,而曾少军则大声说:防风的。
吉景为少军鼓掌,他说对了。
田边的这口大缸我们又是猜了个八九不离十,是养鱼的我们说。但它不是养活鱼的。而是喜欢吃腌鱼的日本人当年从外面打来或买来鱼后放在这里腌制。
一些快失传的工艺,在这样的农村生活博物馆里又悄悄地被拣起来,吉景说。现在村里,会做石墙的只有两个85岁的老人,村里也找不到想学的人。来农村博物馆参观的人里,没准就会有对这技术活感兴趣的人呢,吉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