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沉淀,有絮凝物,这就是俗称的消毒剂越用越多的缘故。”白康说,即使如此,水也并没有真正“消毒”。
想要彻底“消毒”,有两种“升级”办法需要同时采用。
第一是生物氧化,添加臭氧和活性炭,通过二者的吸附作用,减少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香港就采用了这种过滤方法。”赵飞虹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介绍说,与广东同样引流珠江水的香港自来水厂采取了生物氧化技术,所用消毒剂很少,水质也更好。
第二是超滤膜处理,通过微孔过滤膜的筛离作用,将含有杂质的水进行过滤,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安全有效的水处理方法。“北京郭公庄自来水厂,也就是第十自来水厂,就采用了这个工艺。”北京供水协会水质工作部部长、原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北京监测站站长樊康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介绍说。
可是,真正“升级”的水厂凤毛麟角,即使在“全国水质最好的北京”,同时采用两种“升级”办法的也仅有北京第三、第九和第十自来水厂。刘睿表示,资金不足,是技术革新的根本性难题。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占生曾算过经济账:技术革新后,每立方水成本上升0.3元左右,加上管道硬件投资,每立方水成本共计上涨0.5元左右,如果按照县级以上4000余家水厂日供6000万立方水计算,每年成本增加200亿元左右。
钱从哪里来?“靠财政拨款压力太大,提高水价又容易引发老百姓不满。”在进行全国水厂普查时,刘睿发现,很多县级水厂经营困难,连消毒剂都不舍得用,堆放在蓄水池边,应付上级检查,更何况“出血革新技术”。
为提高水质,部分单位和居民区在管网末梢增设了局部处理系统。“加净水设备,或者自己搞紫外线消毒,但效果良莠不齐。”赵飞虹发现,很多房地产商以此为由提高房价或物业管理费,但实际效果难以验证。
第三方检测将提高可信度
“各项指标均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承诺常出现在各地地方政府的口中,但它并不能平息公众的怀疑和担忧。
今年1月15日起,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将首次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供水水质信息,每季度一次。显然,在猜测和质疑声中,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希望通过信息公开赢取信任和支持。
但专家们并不买账。“意义不大。”刘睿认为,这是一次进步,但不解决“自监自测”的问题,可信度仍是软肋。
目前,我国水质安全施行“三级监测”制度:第一级,在生产一线,由工人每半小时进行一次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消毒剂、浑浊度等感官指标;第二级,由水厂化验室每日进行一次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微生物、有机化合物等9项指标;第三级,由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进行检测,主要项目包括自2012年7月1日起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规定的106项监测内容。
“三级监测”制度看似严丝合缝,但“所有监测程序都是在水厂内部完成的,所谓的监测中心,包括住建部水质中心的国家监测站和地方监测站,实际都是地方水厂的内部水质监测部门。”白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