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水体,对底泥也有影响,使贝类生长环境变差,携带有毒物质,甚至死亡。”
事实上,污染对珠江口鱼类多样性的影响早有警钟。2009年曾出现的中华白海豚搁浅死亡数量明显攀升就是教训,目前白海豚基本上只能在特定的自然保护区维持生存。而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的中华鲟在珠江消失也将有10个年头。
“因为人为影响对海水的改变快,人类适应能力强,但生物来不及适应,最终使很多生物消失,珠江口本来是很好的渔场,现在鱼越来越少了。”李新辉说,鱼类少了,生态链断裂,水质的净化体系被打断,富营养化的营养物质转化成藻类以后,容易形成赤潮等水质污染的恶性循环。
他呼吁,江海的水质是否适合鱼类生长,不仅要看水质的季节性变化,因为一般丰水期水质会好一点,更重要的是约束工厂企业污水排放等破坏水环境的活动,如果鱼类受到重金属污染,甚至会影响人类的健康,这都需要更健全的法律来监管排污。
出路
实施入海
污染物总量控制
如何令珠江河口早日告别“水质极差”?
有环保部门人士坦言,支流、中小河流的水质成为广东治水的最大考验,如果我省这些劣五类的小河都能提升到五类,那么干流乃至河口的水质就能提升一级,到四类。
以流经深莞两市,最终流入珠江口伶仃洋的茅洲河为例。记者不久前走访发现,该河沿岸有250家重污染企业,当地在河口附近建起了污水处理厂仍不能改变该河黑臭、成为珠三角污染最重河流的情况。环保厅责令该河流域实施限批,严控重污染项目建设,每年限期搬迁、关停10%至20%的重污染企业。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高级工程师张纯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珠江口工业排污长期不达标,农业氮磷的大量排放,以及市政污水,是珠江口海域水质长期处于劣四类水质的主因。目前珠江口的排污达标率一般仅维持在60%左右,“现在的治水并非缺技术,缺的是真正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进行管理的手段。”李适宇建议,借鉴环保部门在污染减排上的经验,对入海污染物也采取总量控制的措施。“要考虑海洋,考虑珠江口的容纳量。根据海洋承受能力,给出我们河流允许的入海污染容量。”
他表示,珠江流域有八个大口门进入,虽然相关部门每年也对每个口门的污染物进行检测,但是这种检测从专业的角度看仍需要改良。因为珠江口的污染不仅仅是珠三角地区,整个珠江流域几十万平方公里对它的污染贡献都要算在内,只是珠三角的贡献比较集中,比较靠近海口,任务最重。
“此外,如果想知道八个口门进入海洋污染物的总量是多少,需要分析各个口门,各种污染物的组成,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程。”李适宇认为,要真正的治理排污,就需要用这个数字来控制进入海洋污染物的量,然后倒推流域中可以排放的污染物是多少。每个城市每个排污口都要限制排放,不是说只要水质达标就好了。
海洋部门也表示,在实施严格达标排放的同时,对入海污染物的总量进行严格控制。下一步,省海洋局将与有关职能部门联合构建海陆统筹机制,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