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基本上才能作为饮用水源,后来因为一二类实在太少,所以三类默认也可以作为饮用水源,而且现有的饮用水源大概也就是一半左右可以达到三类的标准。
马军表示,这几年水源地污染情况比比皆是,基本上都是污染企业的一些违规排放造成,一旦水源受到污染,往往会在后续处理环节层 层 加 码 , 从而形成更多有害物质,造成恶性循环。
马军认为,很多地方政府只顾及到经济发展,却忽略了水源地的保护和安全。另一方面,我们的环境管理依然不够严格,违法成本严重偏低,很多企业宁愿交罚款也不愿意在环保方面下工夫,很多企业都在超标排放。
据监察部的统计显示,近10年来我国水污染事件高发,水污染事故近几年每年都在1 7 0 0起 以上。全国城镇中,饮用水源地水质不安全涉及的人口1 .4亿人。水利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水库水源地水质有11%不达标,湖泊水源地水质约70%不达标,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约60%不达标。
3月14日,环保部公布,我国有2 .5亿居民的住宅区靠近重点排污企业和交通干道,2 .8亿元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这一结果触目惊心,但也在意料之中。”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说。他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各种工业废料、农业化学物质的排放造成我国水资源严重污染,但是在水源地水质下降,自来水厂处理工艺和管网设施老化等约束下,尽管自来水厂出厂水质符合检测标准,但并不意味着居民能够喝上安全水。
水质监测监管不能缺位
业内专家表示,要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一定要兼顾高标准及严问责,更为重要的是对水质和供水设备要保持监测,与此同时对相关责任方的监管更是不能缺位。
“说白了就是监管不严,处罚不够,才导致有些水务企业不重视水质问题。”刘文君表示。
据了解 ,2 0 1 2年7月1日起 , 中国强制执行最新饮用水标准。新国标与国际接轨,共有指标106项 , 与世界上最严的水质标准———欧盟水质标准基本持平。该标准将饮用水水质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加强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要求。
但是,多位专家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新标准已经基本覆盖了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但是仍有一些有机物、聚合物并不在范围 内 ,比如芳烃等,而且考虑到成本和检测能力,相当一部分水务企业连106项新国标中的42项基本检测都做不完。
还有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由于缺乏实质性的惩罚措施,新国标并不大被地方政府和水厂所重视。因此,颁发至今,地方政府和水厂在水处理工艺改造方面鲜有进展。因此,高标准的同时还不要忘记严问责。另外,为了加强监管,国家应该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介入 , 让水质检测不再是水务企业“自说自话”,水质检测数据要及时向全社会公开。(记者 林远 杨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