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下的“追问”
“早晨在家楼下看到停水通知,从今晚停水要停到后天早晨,整两天,大夏天停两天水,还让不让人活呀,身上不臭啦。”
“明天又要停水了,害得我昨晚存了一洗衣机清水,盆盆罐灌、壶都用上了,准备应对停水危机,太没意思了”。
“水污染了,只能靠矿泉水过日子,今晚我将用一瓶矿泉水洗澡”
这是几位网友的留言,尽管只有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国人目前所面临的水危机的真实情境。资料表明水质性缺水(水脏)、资源性缺水(水少)、工程性缺水(由于工程设施不完善,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弱,手段落后,造成局部地区不能有效地调控水资源而缺水)是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的三大瓶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要加大治污力度,保护好主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保证水源安全,这是前提条件。二要抓好节水、中水回用工作,尽可能地节省宝贵的优质水资源,做到开源节流”。专家们认为,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央和地方一直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由于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是个系统工程,内容庞杂,当前还需要在政策法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水务体制改革等方面做足文章。
信息公开制度:饮用水安全“定心丸”
“蚌埠闸上断面水质为Ⅴ类,今天的自来水能喝吗?”
“我们公布的是水源地水质,自来水公司还要经过处理,这水能不能喝,请到自来水公司咨询一下”。
2007年7月9日一上班,蚌埠市民王猛就赶紧给环保局打电话询问当天自来水的水质情况。蚌埠市环保局网站公布的环境质量日报显示,当天蚌埠市饮用水源地淮河蚌埠闸上断面水质为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溶解氧。饮用水源出现危机!这让他很不放心。
“我们喝的不是污水吧?”
“水质没问题,我们经过处理了,放心喝。”打了几次电话后,王猛终于等来了自来水公司的解释,消息还不坏,这总算让他松了口气。通过这样的折腾,王猛希望自来水公司能像环保局一样每天都向社会公布水质情况,信息公开,不至于让老百姓每天为饮用水安全问题而提心吊胆。
蚌埠市环保局的同志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都能接到几十起这样的咨询电话。由于环保部门不掌握自来水水质情况的数据,市民只好到自来水公司去咨询。
面对恐慌,最好的办法只有说实话,“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就证明了这一点。
2005年11月13日,吉林省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发生爆炸,导致松花江哈尔滨区段水体受到上游来水的污染。哈尔滨市政府向社会发布了一个善意的谎言,理由是“要对市政供水管网进行检修,全市停水四天”。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谎言”引发了全城危机。
11月21日午夜,省、市政府决定向媒体公布真相。22日凌晨,第二份公告发出,证实了上游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水污染的消息。为了方便居民储水,市政府在同日又发出了一个公告,并启动了各种应对措施。
这下,市民心里有了底,慌乱局面很快缓和下来。正如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说,这样一个范围之大、时间之长、哈尔滨市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危机”,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只有向群众说实话,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万众一心,共渡难关。
民革蚌埠市委会副主委、蚌埠市环保局副局长马成喜说,在我国,从水源到水龙头,饮用水安全链上涉及环保、建设、卫生等多个监管部门。各个部门分管一块,各自掌握数据,源水安全不等于饮用水安全。只有信息公开,才能责权清晰,群众就有条件参与监督,这样饮用水安全才能有保障。
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