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二次污染”
“三年多了,龙头里放出来的还是黄水!有时要白白放掉一浴缸的黄水,自来水才能变清。”去年,家住上海市闸北区的龚女士抱怨道,这都是由于所在小区的管道已经老化锈蚀,导致出水水质“二次污染”造成的。
人们常说的“二次污染”是指自来水在流经水泵、水箱、管道等自来水设备之后和到达居民用水点之前,又会通过水管接缝点渗漏、金属管道内壁镀层脱落等方式遭受来自这些设备的污染。二次污染物还包括加氯消毒副产物、供水管网腐蚀所溶出的金属、在自来水管道中孳生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等。大多数自来水“内胆”都是白铁管,常年使用下来会“诞生”铁离子,由此导致水质变色。如将原本的白铁管更换成为PPR塑料管,自来水发黄的问题马上就能得到解决。
上海市地底下就存在着几百公里运行状况不佳的水管,缺乏内衬,锈蚀严重,即使自来水厂的“出厂水”达到高标准,也会在老化的管道中形成水质的“二次污染”。2004年开始,上海启动大面积换管工程,对“服役”时间超过50年的地下自来水管道实施“强制退休”制度,包括掘开路面的“透明”换管工程和路面交通繁忙的地下非开挖内衬管技术改造。预计2010年前所有老旧供水管道将得到改善,因爆管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将大幅缩减。
实际上,管材采用的好坏以及管网的使用年限对水质有相当大的影响。根据合肥供水集团的统计资料,管网水水质与出厂水相比,浊度平均增加0.15NTU左右,色度平均增加2度,铁平均增加0.01mg/L。因此,合肥市供水规划规定:大口径管道重点推广应用球墨铸铁管道,小口径管道重点推广新型复合塑料管道,对影响水质的管材必须予以更换。民革蚌埠市委会副主委、蚌埠市环保局副局长马成喜调查发现,安徽省城市供水管网80年代之前铺设的铸铁管、水泥管目前仍在使用的还占有相当比重。蚌埠改造大口径供水网管进度为7~8公里/年;马鞍山还有870余公里铸铁管未能改造(与蚌埠统计口径不同),占总量的2/3。供水管网的老化、锈蚀,导致自来水中的铁、锰含量增加,水的色度、浊度升高,影响了供水水质。据悉,从自来水进入管网到用户的水龙头,水质合格率下降10个百分点左右;二是导致水管爆裂,影响供水安全。
“不得不承认的是,自来水在管道运输中,铁管可以与自来水里的游离态氯以及有机物共同产生反应,形成卤代烃类化合物,尽管含量低,但是时间长了会对居民的水质产生影响。同样,在老化的管网内,一些微生物附着在锈蚀管壁的锈蚀层里面,净水工艺使用的一些化学物质比如消毒物,会在这些细菌作用下发生反应,使出厂的水质和到户水管的实际水质,存在较大的差距。”安徽省环保局高级工程师韦光耀以前学的就是公共卫生专业,他建议各地政府,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制定供水管网更新规划,进一步加大投入,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完成旧管网改造任务。
“多龙管水”需要树立“一盘棋”思想
“管水源地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水丰时,一些水库的水被白白放掉,造成浪费;水缺时,部门之间互相惜水,不肯调剂。” ……
“多龙管水”,这是我国当前水管理体制的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即地矿局管地下水,建设部门管理城市水,水利部门为农业服务,为农村服务,承担防汛抗旱工作。即使在一个规模不大的城市,也是多头管水,源水、供水、排水、水污染防治与污水处理回用等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
然而,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管理体制下环节过多,协调困难,使防洪减灾、城乡供水、防治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工作存在诸多矛盾。管水、治水和用水政出多门,“多龙管水”这严重违背了水资源循环规律,造成竞争性开发、掠夺式利用、粗放型管理,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已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
相反的是,在发达国家,在经过长期经验总结后,如今已经形成了流域水资源集成管理的模式:即由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对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或者由国家指定某一机构对水资源进行归口管理,协调各部门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但这一管理机构的作用只是协调与法律、法规与标准的制定,而不直接参与水资源开发。因此,发达国家对水资源的管理效果显著。比如荷兰,水管理是由公共事业部门(waterboard,水务局)负责,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水量、水质、水环境以及河床、河岸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水管理体系。
理顺水资源管理体系,实行“一条龙”管水。安徽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朱雪冰处长认为这才是“活水”之路。
浙江玉环县是个缺水大县,年平均水资源量不足2.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68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的1/4。1996年5月,该县将自来水公司和节水办划归水利局管理,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通过一系列措施,该县提高了供水能力,有效缓解了城乡供水紧张状况。目前,全县已建镇乡供水水厂9家,供水受益人口近35万,城乡自来水普及率达86%。理顺水资源管理体系,实行一条龙管水,除持续干旱等恶劣天气外,浙江玉环县逐步摆脱“水危机”成为“丰水县”。
“一条龙管水的最大好处就是权责清晰,避免了部门扯皮现象,提高了行政效率”,安徽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朱雪冰处长如是说。实践也证明,只有在规范化,“责、权、利”明晰的前提下,政府部门才能办好事,办成事。这一点在做好水资源管理,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方面也不例外。“当前在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上,价格杠杆作用也不明显。目前安徽省水资源费仅为0.06~0.5元/m3之间,合肥市的居民生活水价为2.35元 /m3,自来水公司收费占了大头。在这种情况下,有条件的人都宁愿私自开辟自备水源,从而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这也不利于整个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的综合调节。”朱雪冰处长说,如果把水资源的费用调高至石油的价格,那时恐怕没有不珍惜水的人了。如何有效发挥价格杠杆作用,这也是一个体制问题。
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条龙”管水不等于一个部门管水。安徽省环保局高级工程师韦光耀介绍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存在一个部门管水,关键是多头协作问题,是“一盘棋”下的“一条龙”管水。
比如说今年的淮河遭遇了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然而令淮河两岸群众惊喜的是,淮河并未出现重大水污染事故,城市饮用水也安然无恙。
回望过去发生洪水的年份,淮河两岸居民会经常看到上游相继开闸放水,巨大污水团顺流而下,千里淮河浊浪翻滚,一时间自来水成了毒水的现象。
“淮河上游水资源非常紧张,平时上游闸口一般处于半开或关闭状态。当汛期来临时,淮河上游干支流闸门便会开闸放水,积蓄的生活和工业污水会随着洪水而下,污染淮河水质,严重时会造成污染事故的发生。”安徽省环保局高级工程师韦光耀向记者介绍,这些年国家通过立法,树立了淮河水污染群防群治的“一盘棋”思想,打破了水利、气象、渔政、环保等部门“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部门界限。当遇到污染突发事件,水利部门都会及时跟环保部门沟通。如遇小规模污染,则通过持续小流量下泄和相关闸口的开闸稀释等水闸调度手段,降低污染的影响。同时,淮河水资源保护部门还及时向沿淮城市发布了水污染情况通报,使各地及早做好了防污的准备,以增加居民饮用水安全系数。
说到底,理顺水资源管理体系,树立一盘棋思想,实行“一条龙”管水,这才是真正的“活水”之路。
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