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水资源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更加完善,实现多水源互联互调,地下水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资源战略储备进一步加强;全面建成高标准的节水型社会,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和谐宜居的城乡水环境,为首都科学发展提供更加完善、更加安全可靠的水源保障、供水保障、水环境保障和防洪保障,实现水务建设与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五)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与安全、事关首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水务问题,推动民生水务新发展。二要坚持城乡统筹,按照“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的方针,改变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务管理和服务保障水平低的局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三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大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的力度。加快水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四要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水务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务发展的保障作用,完善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投资为补充的投入新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的合力。五要坚持科学发展,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增强水生态服务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突出加强水源和供水保障等薄弱环节建设
(六)加大水源保障工程建设,形成以本地水、外调水、再生水和应急备用水源等多水源互联互调的水源保障格局。全面建设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2014年前完成南干渠、大宁调蓄水库等主要配套工程建设。开展城市自备井改造,南水北调引江水到京后实施自备井水源置换。改造城市应急水源工程,提高应急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再生水厂和输配水管网工程建设。加大城乡雨洪利用工程建设,有效蓄滞利用雨洪。将引黄工程、海水淡化和岩溶水科学利用等作为增加水资源储备的战略举措,抓紧落实。推进南水北调市内调蓄工程建设,实施南水北调水向水库、地下水源地补水工程。
(七)加快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形成1个中心城供水网、10个新城供水单元和多个村镇集约化供水点的城乡供水格局。加大中心城供水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完成第十水厂、郭公庄水厂等新水厂及管网建设,完成第九水厂、田村山水厂等现有水厂及老旧管网改造。加快新城骨干水厂和管网建设,每个新城至少建成1座骨干水厂,主要管网互联互通。大力推进农村地区集约化供水工程建设,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偏远山区农民饮水保障问题。建立完善城乡供水水质监测体系,强化水质监测,确保居民饮水安全。到2015年,城镇自来水公共管网供给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25以上,平原区农村集约化供水率达到80%以上。
(八)加强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形成生态良好、水质优良的水源保护格局。全面完成饮用水源地的划定工作,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防治点面源污染。划定地下水功能区,定期进行地下水分区评价,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严格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在山区,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全面推进和深化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沟域经济发展。在平原区,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严禁污染水源的生产生活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