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形势下水务的战略定位
(一)本市水务面临的新形势。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防洪、蓄水、供水、排水和水环境保护体系,促进了首都城乡的繁荣发展。本世纪的前十年,本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按照有效保护、全面节约、科学管理、高效利用水资源和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要求,开展了水务体制改革,实现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积极应对持续干旱挑战,不断完善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运行管理,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了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水资源极端紧缺是本市的基本市情和水情,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刚性增长,人多水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消耗量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缺水成为制约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瓶颈;海河流域持续干旱、上游来水骤减、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河湖干涸、湿地萎缩、井泉枯竭,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务建设投入不足,城乡防洪、供排水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维护不到位,城市运行存在安全隐患;水务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管理水平和效率同首都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本市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首都科学发展需要更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更安全的水务基础设施、更高标准的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水务改革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新形势下水务的地位和作用。水务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是首都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是城乡建设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把本市水务改革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水务实现跨越式发展,事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必然要求。
二、水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发〔2011〕1号文件要求,坚持“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把水资源保障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要求,把防洪、供水、排水、农田水利等水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优先领域,把水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作为构建健康宜居城市的基础条件,把进一步理顺水务体制机制作为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努力建设“民生水务、科技水务、生态水务”,不断深化水务改革发展,推动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的步伐。
(四)目标任务。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建成配置合理、利用高效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高标准的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成城乡一体、设施齐全的水务工程保障体系,城乡防洪和供排水设施安全达标;建成安全清洁、健康自然的水源保护及水环境保障体系,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水源保护区生态良好、水质优良;建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务管理体系,水务法规规章进一步完善,水务社会化服务格局基本形成,水务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基本建立,水务设施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健全;建成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区域水务合作体系,区域间水事合作与协调水平进一步提高。
|